和一位五六线城市的朋友通了近两小时电话,他的经历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下多数城市的经济困局。早些年,他靠政府工程配套赚到了千万身家,后来要么是看好本地机会,要么是被债务收不回的现实裹挟,不知不觉扎进了当地六七个相关产业,活成了外人眼里的“地方小集团”。可如今,他却对着一堆看似繁杂的项目犯了难,问我怎么才能把这些业务协同好。我给的答案让他愣住了:“都卖了吧。”
不是我故意泼冷水,而是他所在的城市,早已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。基建投资停了,曾经靠工程吃饭的红利彻底消失;老百姓的债务早已透支,从房贷到消费贷,能腾挪的空间所剩无几,如今的消费只够覆盖“必要生活”——柴米油盐、基本医疗,再无多余的活力支撑商业扩张。更棘手的是,就连“必要生活”撑起的本地商业生态,也在一步步下坠。那些台面下的账期正在陆续到期,供应商催款、合作伙伴拖款,这些隐性风险随时可能压垮看似庞大的“小集团”。他比谁都清楚本地的“内部情报”。乘着现在还有人对本地市场“心存信心”,愿意接手这些项目,哪怕价格“骨折”也要认。卖完之后呢?搬到杭州或者长三角周边去。那里的经济动能还在强劲运转:数字经济的产业链不断延伸,人才和资本还在持续流入,哪怕只是投资一点股市与黄金,也比困在五六线城市里“坐吃山空”强。更重要的是,在长三角能重新构建关系网,有机会就做事,没机会就好好过日子
其实,像他所在的城市这样失去动能的,在全国占比至少70%。大部分人没有“身家”可以迁徙,只能守着日渐萎缩的本地市场,过着无力却又必然的生活。我们总以为“发展”应该是均衡的,可真相是,发展从始至终都是不均衡的,只有部分区域、部分群体、部分产业能抓住增长的机会,而且这“部分”还在不断动态变化。
过去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时代,曾短暂制造过“全国均衡动能”的假象——不管是一线还是十八线,房价涨多涨少都是涨,地方经济靠卖地就能维持,企业靠房地产上下游就能赚钱。可这种假象早已一去不复返。接下来的经济格局,必然是“严重不均衡的发展”:有的区域会像长三角、珠三角一样,靠着产业升级和创新持续领跑;有的区域则会像那些五六线城市一样,逐渐失去增长动力,甚至陷入停滞。而我们要做的,不是期待“均衡”回归,而是主动向有动能的区域和方向靠拢。
那么,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动能到底藏在哪里?我只看到了一条路,那就是“线上化×服务化×资产化”——从线下化转进到线上化,从产品化转进到服务化,从产业化转进到资产化。前者要么因为产能过剩,要么因为需求转移,早已失去了存在与增长的空间;而后者,既能接住当下的生存需求,也能重启未来的增长可能。
从线下化到线上化:生活与商业的“全面迁移”
很多人还在疑惑:“统计数据不是说我们城市还有多少万人口吗?怎么走在街道上,连个人影都少见?”答案很简单:大家都躲在手机后面了。有数据显示,现在中国人均每天刷手机的时间超过6.7小时,扣掉8小时工作、7小时睡觉、3小时吃喝拉撒,剩下的时间几乎全被手机占据——哪还有功夫去线下逛商场、泡咖啡馆?
线下世界的商业场景与生活场景,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“失效”。线下商业场景被电商替代:买衣服上淘宝、京东,买生鲜上美团、拼多多,就连买菜都能在社区团购上下单,第二天直接自提;线下生活场景被抖音、快手替代:想娱乐就刷短视频,想社交就聊微信,想学习就看线上课程,甚至连看病都能线上问诊。如今还能看到的线下业态,大多是线上形态的“配套”——比如快递网点、社区自提柜、直播基地的线下展厅,纯粹靠线下流量生存的生意,早已难以为继。
线上化带来的,不仅是场景的迁移,更是一场“全面的市场竞争”。这场竞争最终的结果,就是所有商业都在“拼多多化”。我始终认为,拼多多是一种先进的商业范式,它的核心逻辑只有两个:一是销量大,二是价格低,本质上就是“以价夺量”。这对从业者提出了两个硬性要求:其一,极强的流量获取能力——线上的流量不局限于3公里范围,而是面向全国,但也意味着要和千万人抢客户;其二,极低的运营成本——没有房租、没有线下员工的固定支出,只有流量成本和供应链成本,谁能把成本压得更低,谁就能活下来。
反观线下业态,恰恰卡在了这两个要求上。流量上,线下生意的辐射范围最多3公里,客户基数固定,想扩大销量只能靠提价,可一提价就会把客户推给线上;成本上,房租和员工工资是“硬成本”,不管生意好不好,每个月都得按时支出,根本没有压缩的空间。所以,线上取代线下不是偶然,而是“流量×低价”持续扩大优势的必然结果——每一天,线上与线下的差距都在拉大,但凡线下业态还有整块利润可赚,早就被线上的“炮火”覆盖了。
对个人和企业来说,“线上化”的核心不是“要不要做线上”,而是“如何把线下生产尽量转向线上生产”。生产的本质是“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聚合”,是“经过一个过程提高附加值”,这个过程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,但必须以线上为主、线下为辅。比如做设计的,过去要线下见客户、签合同,现在可以线上沟通需求、线上交付方案,只需要在最终定稿时线下对接一次;比如做教育的,过去要租教室、招学生,现在可以线上开课、线上答疑,只需要把线下的“课后辅导”交给合作机构。
线上生产有三个基本形态:不限地方、不限时间、不真人见面。这意味着你可以住在杭州周边的小城,却能服务上海的客户;可以在晚上熬夜赶方案,也可以在白天陪伴家人;不需要应酬,不需要维系复杂的线下关系,只靠专业能力就能赚钱。当你实现了“线上生产”,你的线下生活就会变成“可迁徙状态”——不用困在失去动能的五六线城市,也不用挤在一线城市的鸽子笼里,而是能在大城市群的周边区域,找到“既贴近现代生活,又能享受舒适节奏”的平衡点。
从产品化到服务化:中小企业的“生存壁垒”
近三年,市场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:超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“屠杀”。这些超级企业的商业能力严重过剩,下沉到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市场时,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——哪怕有成本,去资本市场融资一圈就能轻松分解;也几乎没有风险——他们要做的都是已经验证过的成熟业务,只要把价格压得更低、效率提得更高,就能轻松抢占市场。
比如社区团购,超级企业靠着补贴,把蔬菜、水果的价格压到比菜市场还低,中小水果店、夫妻老婆店根本没有还手之力;比如家电销售,超级企业靠着规模化采购,把家电价格压到出厂价附近,中小家电卖场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。这种“屠杀”不是恶意竞争,而是超级企业的“战略防守”——你不抢占下沉市场,别人就会抢,最终自己会被淘汰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有一个悲观但现实的判断:一般性业务的中小企业,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
那中小企业的机会在哪里?答案就在“服务化”里。服务业的核心价值,在于“非标价值”——如果需求和供给可以标准化,那就会被超级企业的工业化生产替代;只有那些无法标准化的需求,才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。把服务业拆解得更细一点,它其实包含三个部分:工业化部分、非标劳动部分、人文化部分。我把它总结成一个公式:服务业=工业化+非标劳动+人文化。
“工业化部分”是服务业的基础,指的是那些可以标准化、流程化的环节。比如做家政服务,“上门保洁”的流程可以标准化——先擦玻璃、再擦家具、最后拖地;用的清洁剂可以标准化——针对不同污渍用不同的清洁剂。这些工业化的环节,能保证服务的基本质量和效率,也是中小企业能和超级企业竞争的前提。
“非标劳动部分”是服务业的核心,指的是“具体行为的一对一”。同样是家政服务,有的客户家里有老人,需要保洁人员动作轻一点;有的客户家里有宠物,需要保洁人员重点清理宠物毛发;有的客户对清洁剂过敏,需要用无刺激的产品——这些都是无法标准化的需求,需要服务人员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调整,而超级企业的规模化服务,恰恰无法满足这种“一对一”的非标需求。
“人文化部分”是服务业的灵魂,指的是“具体感受的一对一”。比如做心理咨询,咨询师不仅要解决客户的心理问题,还要关注客户的情绪变化,用同理心建立信任;比如做私人教练,教练不仅要制定健身计划,还要关注客户的饮食、作息,甚至要鼓励客户坚持下去——这些“情绪价值”“信任价值”,都是超级企业无法复制的。
过去,很多中小企业的供给是“工业化供给+弱人文化供给”,比如只提供标准化的家政服务,不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;只提供标准化的咨询方案,不关注客户的实际感受——这种供给已经完全失效了。接下来,市场需要的是“强人文供给+工业化人文化结合的供给”:用工业化保证效率,用非标劳动和人文化满足个性化需求,这才是中小企业的破局之路。
比如做少儿英语培训,“工业化部分”是线上教学系统、标准化的教材;“非标劳动部分”是老师根据孩子的英语水平调整教学进度;“人文化部分”是老师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,用游戏、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喜欢上英语。这样的服务,既比超级企业的规模化教学更有温度,又比纯粹的个人教学更有效率,自然能在市场中立足。
从产业化到资产化:财富分配的“核心逻辑”
多数人一生的经济活动,都局限在“产业领域”——要么打工赚钱,要么开个小店赚差价,从未踏入“资产领域”。原因有两个:一是“灯下黑”,根本不知道资产领域的存在,甚至对其充满不信任。比如我写股市相关的文章时,总有读者留言“远离股市,股市是赌场”,这种不信任的背后,其实是对资产领域的认知缺失;二是“门槛锁死”,即便知道资产领域存在,也觉得那是“有钱人的游戏”,自己没资格参与。
可现实是,普通主体的财富中,90%沉淀在资产领域,仅10%在产业领域。这就导致了现代贫富差距的核心:90%的人挤在只占10%财富总量的产业领域,每天辛苦工作赚差价;10%的人却掌控着占90%财富总量的资产领域,靠资产的“估值增长”赚钱。付出与回报的严重错位,本质上是“产业思维”与“资产思维”的差距。
产业性与资产性,是商业闭环中的两种分工,它们的特征恰好相反。产业性的核心是“生产与赚差价”,比如开工厂生产产品,从原材料到成品赚一笔差价;开商店卖东西,从批发商到消费者赚一笔差价。这种模式的结果是“不确定性”和“易耗性”——产品可能卖不出去,商店可能客流量减少,一旦市场变化,之前的投入很可能血本无归。
资产性的核心是“掌控话语权与赚估值”,比如拥有一个品牌,哪怕自己不生产产品,也能靠授权给别人赚钱;拥有一个私域流量池,哪怕自己不卖货,也能靠给别人导流赚钱。这种模式的结果是“确定性”和“增值性”——品牌的知名度越高,估值越高;私域流量池的用户越多,估值越高。就像大厂的“免费”模式:微信不收费,却靠着10亿用户构建了庞大的生态,这个生态的估值高达万亿;抖音不收费,却靠着海量用户的注意力,成为了广告市场的巨头。它们不抢产业领域的“差价”,而是靠构建资产领域的“生态”,赚估值的钱。
很多人对产业性的商业认知存在误区,总觉得“生产与赚差价”才是“真商业”,讨论资产估值是“不务正业”。可结果往往是:你辛辛苦苦生产产品,得了“五一劳动勋章”;别人靠着构建资产,拿走了大部分财富。因为财富分配从不看“付出多少”,只看“价值稀缺性”——最稀缺的价值,会拿走90%的财富。产业领域的“差价”,本质上是“可替代的价值”,你不赚,有的是人赚;而资产领域的“估值”,本质上是“不可替代的价值”,一旦构建起来,别人很难抢走。
还要明确一点:“资产性”和“资产”是两回事。资产是具体的形态,比如土地、品牌、渠道体系;而资产性是“事物能成为资产的通用逻辑”——也就是“稀缺性”和“不可替代性”。不同的商业环境和周期里,资产的具体形式会变:过去土地是核心资产,现在私域流量池、数字化系统、IP也是核心资产。如果只盯着已有的资产形态,比如觉得“只有买房才是资产投资”,很可能会错失机会;只有从资产性的通用逻辑出发,才能找准当下有效的资产形态。
对普通人来说,进入资产领域的第一步,是打破“认知壁垒”——不要觉得资产领域离自己很远,哪怕是你在抖音上做的账号,只要有粉丝、有影响力,就是一种资产;哪怕是你在工作中积累的客户资源,只要能形成稳定的合作,也是一种资产。第二步,是“小步尝试”——比如用少量资金投资股市、基金,了解资产的运作逻辑;比如在工作中积累自己的“个人IP”,提升不可替代性。第三步,是“以产业养资产”——不要一下子放弃产业领域的收入,而是用产业领域赚的钱,去投入资产领域,慢慢实现“资产收益覆盖产业收益”。
结语:在不均衡中找到自己的“动能坐标”
“线上化×服务化×资产化”,不是对线下化、产品化、产业化的否定,而是“主次关系的重构”:线下化是线上化的配套,产品化是服务化的基础,产业化是资产化的支撑。在城市动能分化的时代,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核心精力放在线上化、服务化、资产化上,同时用线下化、产品化、产业化作为补充。
如果你还困在失去动能的五六线城市,不妨像我那位朋友一样,果断卖掉手里的线下项目,搬到长三角、珠三角等有动能的区域;如果你还在做标准化的产品生意,不妨转向服务化,用非标劳动和人文化构建自己的壁垒;如果你还在靠产业领域的差价赚钱,不妨尝试了解资产领域,用资产性的思维提升财富效率。
发展从来不是均衡的,我们不需要追求“所有人都能成功”,只需要让自己成为“那部分有动能的人”。线上化是载体,让我们突破地域的限制;服务化是内容,让我们在竞争中立足;资产化是目标,让我们实现财富的跃迁。这三者结合起来,就是我们在当下时代最可靠的“发展动能”。
以上
灰鸟
即日